通信大数据行程卡,俗称“行程码”。是由信息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中国电信、中国移动、中国联通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利用手机“信令数据”,通过用户手机所处的基站位置获取,为全国16亿手机用户免费提供的查询服务,于2020年3月6日上线。手机用户可通过服务,查询本人前14天到过的所有地市信息。
2021年3月30日,国家政务服务平台“防疫健康码”已整合“通信大数据行程卡”相关信息,可在健康码中显示用户,是否去过中高风险地区等行程信息了,助力健康码“一码通行”。9月,为助力群众安全出行,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把健康码和行程码整合“一页可查”。
2022年6月29日起,取消通信行程卡“星号”标记。7月8日起,通信行程卡查询时间范围由14天调整为7天。
2022年12月13日0时起,正式下线“通信行程卡”服务。
-
000001,上证指数,由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符合条件的股票与存托凭证组成样本,反映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的整体表现。
定义
上证综合指数是指上海证券交易所从1991年7月15日起编制并公布的、以全部上市股票为样本、以股票发行量为权数,按加权平均法计算的股价指数。它以1990年12月19日为基期。
上证综指即“上证综合指数”-(上海证券综合指数),英文是:Shanghai(securities)composite index. 通常简称:“Shanghai composite index”(上证综指) 。“上海证券综合指数”它是上海证券交易所编制的,以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全部股票为计算范围,以发行量为权数综合。上证综指反映了上海证券交易市场的总体走势。
计算方式
以发行量为权数的加权综合股价指数。上证综合指数综合反映上交所全部A股、B股上市股票的股份走势。该指数自1991年7月15日起开始实时发布。基期及基点:1990.12.19 =100指数计算:以样本股的发行股本数为权数进行加权计算,计算公式为:报告期指数=报告期成份股的总市值/ 基 期 × 基期指数;其中,总市值 = ∑(市价×发行股数)。样本选择标准: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全部上市股票。
-
日历,一种日常使用的出版物,记载着日期等相关信息。
每一页显示一日信息的叫日历,每一页显示一个月信息的叫月历,每页显示全年信息的叫年历。有多种形式,如挂历、座台历、年历卡等,如今又有电子日历。
中国始有历法大约在四千多年以前。根据甲骨文中的一页甲骨历,证明殷代的历法已具有相当的水平,这一页甲骨历是全天下最古老的历书实物,这页甲骨历也就叫日历。
历史由来
日历从古到今,有三种说法:1.历书之类。2.今指记有年﹑月﹑日﹑星期﹑节气﹑纪念日等的本子﹐一年一本﹐每日一页﹐逐日揭去。有挂在墙上的﹐也有摆在桌上的。3.史官按日记载朝政事务的册子,是史官纂修国史的依据。
月历常会配以图像作为装饰,月份牌就是月历的其中一种装饰画。
挂历和台历就是由日历发展来的,但是这不过近百年的历史。至于日历从何时出现的,谁也说不清,只是据史料记载,大约在1100年前唐顺宗永贞元年,皇宫中已经在使用日历了。当时的日历又称皇历,不仅记录着日期,而且是编修国史的重要资料。那时候的日历把一年分为12册,按每月的天数来确定每册的页数,并将月份和日期写在每一页上,然后交给服侍皇帝的太监暂时保管,待太监在每日的空页上记下皇帝的言行并在每月月终交皇帝过目,批准后,送史官存档。
史官再将日历的内容与朝廷,国内各地区的大事结合起来,经提炼,后,记录下来,便成为国史。以后,由于日历给生活带来许多方便,就逐渐地进入了不少在朝大官的家庭,经过一番变动,编制成自家的日历。再往后,随着日历向大众化,家庭化的发展,人们也就把历书上的干支月令,节气及黄道吉日都印在日历上,并留下供记事用的的大片空白。
历法分类
日历中的历法又分为阴历、阳历和阴阳合历,三种。
阳历亦即太阳历,其历年为一个回归年,现时国际通用的公历(格里高利历)和中国的干支历即属于太阳历这类。
阴历亦称月亮历,或称太阴历,其历月是一个朔望月,历年为12个朔望月,其大月30天,小月29天,伊斯兰历即为阴历的一种。
阴阳历的有非常明显的平年和闰年之分,年天数差异较大,历月为朔望月,因为12个朔望月与回归年存在一定的差别(少11天左右),所以阴阳历中设置闰月,用以协调回归年和朔望月之间的关系,存在闰月的年份中一年为十三个月(朔望月),是闰年。一般每经过十九年就会有七个闰年。区别于一年有十二个朔望月的平年。因此这种历法即与月相相符又与地球绕太阳周期运动相符合。
-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》(以下简称《中国年鉴》)创刊于1981年,是由新华通讯社主管、新华出版社主办、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社编辑出版的国内唯一的综合性国家年鉴。
由于其内容翔实、资料完整、数据,已成为各级党政机关、企事业单位、研究机构、高等院校和海内外各界人士了解中国、查阅资料、掌握信息、指导工作的重要参考刊物和具有收藏价值的大型工具书。
2022年5月24日,《中国年鉴》LOGO正式发布。
2023年6月8日,《中国年鉴》(2022)近日出版,面向海内外公开发行。
- 中文名
-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
- 外文名
- The people's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
- 语 种
- 中、英文
- 类 别
- 综合性国家年鉴
- 主管单位
- 新华通讯社
- 主办单位
- 新华出版社
- 编辑单位
-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社
- 创刊时间
- 1981年
- 出版周期
- 年刊
- 国内刊号
- CN 11-2645/Z
- 国际刊号
- ISSN 1000-9647
- 索书号
- Z52/5287/2004
-
提到清明,最重要的一个仪式一定是祭扫。但你知道吗?如今的清明节,其实是清明节气、寒食节和上巳(sì)节三者融合而来的。
清明节的来历
清明节,又称踏青节、行清节、三月节、祭祖节等,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。清明节源自早期人类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,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。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,既是自然节气点,也是传统节日,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,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,至今不辍。
清明节的习俗
踏青、植树、放风筝、扫墓祭祖、插柳、拔河、荡秋千、斗鸡、蹴鞠、蚕花会、标祀、标墓、会船、采食螺蛳。
清明节放假
2023年清明节:4月5日放假,共1天。节前(4月3日、4日)或节后(4月6日、7日)请假两天,加上双休日,就可以得到一个5天小长假;如果节前(4月3日、4日)、节后(4月6日、7日)各请假两天,将可以得到一个长达9天的超“豪华”假期。
-
中国航天日是每年4月24日,是为了纪念中国航天事业成就,发扬中国航天精神而计划设立的一个纪念日。设立“中国航天日”,就是要铭记历史、传承精神,激发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、探索未知、敢于创新的热情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。
中国航天日的由来
1970年4月24日,中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,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、和平利用太空、造福人类的序幕。以此为标志设立“中国航天日”,旨在宣传我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一贯宗旨,大力弘扬航天精神,科学普及航天知识,激发全民族探索创新热情,唱响“探索浩瀚宇宙、发展航天事业、建设航天强国”的主旋律,凝聚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的强大力量。
中国航天日的意义
1、把1970年4月24日我国发射自主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作为开创性、奠基性的事件设为“中国航天日”,具有代表性和纪念性意义。
2、有利于凝聚中国的力量。我们把航天梦助力中国梦的实现,坚持中国道路,弘扬中国精神,汇集中国力量。设立“中国航天日”有利于传承航天精神,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一笔财富,我们有航天传统精神、“两弹一星”精神、载人航天精神,设立这个日子,有利于接续上述精神,使之发扬光大。
3、有利于培植创新文化。中国航天的发展史,就是一部自主创新史,因为关键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,要靠我们自己。所以我们走出了自力更生、自主创新这条道路。
4、有利于促进开放共享。航天工程是个大工程,是个复杂的工程,需要国际合作,探索宇宙奥秘,造福人类,为人类增进福祉,需要我们各国共同努力,特别是大国。